测试广告1
杜笃作为文官考试甲榜第一名,是少有被魏王留在身边而未曾下放实习的郎官,作为第二代御用文人。一笔阁 www.yibige.com
夏至这天,他被颇为赏识自己的王隆安排了一项任务。
“今日大王邀约池阳人入宫,与百官一同尝麦,季雅可要好好写下来,最好能作篇赋,三日内交上来……”
杜笃文学最佳,知道这是自己的机会,立刻道:“下吏今日之内便能作出文章!”
“我就知道,季雅乃是快手,那便等着看你的佳作。”王隆称奇,也顾不得与他细细分说,便忙着主持典礼去了。
尝麦有两个仪式,其一是带着新鲜的麦子前往寝庙荐祭,然后与满朝公卿尝食新麦,和百姓分享这收获的喜悦。
寝庙的典礼不足道哉,新奇的是之后的食麦环节,以往一般是将新收的麦粒煮熟,然后用麦秸编制的小笊篱,在汤水中捞麦粒吃,味道可想而知。
但今日魏王在宫中弄了全面宴,尽是提前几天磨了的麦面发好,最终制出的食物种类繁多。
比如魏王让人制了“蒸饼”,在蒸笼上热气腾腾,一层叠一层,刷了豆沙,入口酥软,连年迈的王祖父第五霸也挺爱吃。
这些饼类给了杜笃灵感,抽空便提笔在纸上写下了开篇:
“逸周书《尝麦》有云,孟夏,王初祈祷于宗庙,乃尝麦于太祖。朝事之笾,煮麦为麷(fēng)。《内则》诸馔不设饼。然则虽云食麦而未有饼。饼之作也,其来近矣。”
“玄冬猛寒,清晨之会。涕冻鼻中,霜成口外。充虚解战,汤饼为最。”
他追溯起“饼”这种吃食的由来,至少汉武时,本土的汤饼和异域的胡饼就出现了。
然而当时宿麦虽然推广,但常有人认为,麦秋种夏熟,受四时气足,有微毒,所以要用完整的小麦粒以水煮熟之后连汤带水一并食用,才能解毒。若是磨碎加工成饼来吃,就会导致中毒病狂,乃至死亡!
饼类能从胡人、贫民的吃食登堂入室,还是靠了汉宣帝,刘病已微末时爱食汤饼,传说但凡他去过的店肆,之后生意还会颇为火爆,被视为刘病已注定要做天子的德瑞证据。
但魏王在宫里让庖厨给众人当面展示的食物,比面片一般的汤饼更具美感。
这是被魏王称之为“面条”的食物,来自第五里的家厨如今变成了御厨,奋力在俎台上擀面,不断揉捏变形,又被他拉扯成细条状。
麦面是黄的,但在文人杜笃笔下,却变成了:“尘飞雪白,胶黏筋道,面弥离于指端,手萦回而交错。”
等到面擀好后,往鼎中一放,杜笃过去一瞧,却见面条在沸腾的水中滚动翻腾,遂写为:“于是火盛汤涌,猛气蒸作,弱如春绵,白如秋练”。
噪子也早就做好了,当雍人将其端上来时,杜笃甚至看到跟着魏王,坚持一个月没吃肉的少府宋弘,居然砸了一下嘴。
等到面熟之后,捞起盛在碗中,均匀放上一勺噪子,撒点葱花,再放些许椒兰、和盐漉豉调味。
杜笃也得了一碗,尝试着吸了几口后,眼前一亮,下一句要怎么写,他心里也有定数了。
“肉则羊膀豕胁,脂肤相半。”
“气勃郁以扬布,香飞散而远遍。”
“行人失涎于下风,童仆空嚼而斜眄!”
还有与蒸饼类似,却加了肉馅的“包子”,也是放在釜中水煮,但也有韭菜肉馅的“饺子”,简单的面,就这样被做出了许多花样来,至于做法不必赘言。
如果说初食尚有些许芥蒂,在硬着头皮尝试后,就很难对面条、包子、饺子生出恶感来。群臣与参与的吏民都饱腹而归,赞不绝口。
杜笃将今日所见所闻都用文艺的手法写入赋中,但最后却觉得缺了点什么。
对了,得升华!
“昔有燧人钻燧取火,以化腥臊,而民熟食。”
“伊尹出身庖厨,以鼎镬之术相商汤。”
“老子云,治大国如烹小鲜!”
杜笃将第五伦修水磨坊,发明新吃法与三位圣人相比拟,认为魏王不是为了自己享受,而是怜惜百姓食麦饭难以下咽,故作此物。
收笔后,杜笃将其命名为《尝麦赋》,旋即奉与魏王。
第五伦当面称赞了杜笃有急思捷才,又在事后对王隆道:“先前只觉得杜笃的文章,除了繁琐典故词句,内容空洞,乃是夫子晚年批评的‘辞人之赋丽以淫’。但今日此赋有长进,已经到了‘诗人之赋丽以则’,总算有些实在内容了。”
然而魏王又拍着饱餐后的肚子笑道:“但他还是说错了,余让人做这么多面食,就是为了享受啊。”
吃了一个月苜蓿就够他受的了,痛定思痛后,第五伦觉得,就算要在秋收前带头吃麦,咱也弄点面食,别来难咽的麦饭了。
可尽管已经磨得很细,但面质依然比后世粗糙许多,就像在嚼粗粮,与他想象中差距很大。
而平民百姓要想顿顿吃上今天这样的食物?那可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,第五伦估摸着,自己活着的时候,能将国家治理到让庶民逢年过节有闲暇和条件吃一顿饺子就不错了……
那第五伦不惜花费劳力,广修水磨坊,将公家麦子晒干脱壳后磨成面,图什么?
很简单,就三个字。
“制军粮!”
……
有一种面食,参与尝麦仪式的百官和吏民没机会吃到。
未央宫中,专门负责膳食的太官官署院子里,架起了大灶,上面架着大锅,身强力壮的兵卒抄着铁铲,在反复搅拌锅中的东西。
杜笃作为文官考试甲榜第一名,是少有被魏王留在身边而未曾下放实习的郎官,作为第二代御用文人。
夏至这天,他被颇为赏识自己的王隆安排了一项任务。
“今日大王邀约池阳人入宫,与百官一同尝麦,季雅可要好好写下来,最好能作篇赋,三日内交上来……”
杜笃文学最佳,知道这是自己的机会,立刻道:“下吏今日之内便能作出文章!”
“我就知道,季雅乃是快手,那便等着看你的佳作。”王隆称奇,也顾不得与他细细分说,便忙着主持典礼去了。
尝麦有两个仪式,其一是带着新鲜的麦子前往寝庙荐祭,然后与满朝公卿尝食新麦,和百姓分享这收获的喜悦。
寝庙的典礼不足道哉,新奇的是之后的食麦环节,以往一般是将新收的麦粒煮熟,然后用麦秸编制的小笊篱,在汤水中捞麦粒吃,味道可想而知。
但今日魏王在宫中弄了全面宴,尽是提前几天磨了的麦面发好,最终制出的食物种类繁多。
比如魏王让人制了“蒸饼”,在蒸笼上热气腾腾,一层叠一层,刷了豆沙,入口酥软,连年迈的王祖父第五霸也挺爱吃。
这些饼类给了杜笃灵感,抽空便提笔在纸上写下了开篇:
“逸周书《尝麦》有云,孟夏,王初祈祷于宗庙,乃尝麦于太祖。朝事之笾,煮麦为麷(fēng)。《内则》诸馔不设饼。然则虽云食麦而未有饼。饼之作也,其来近矣。”
“玄冬猛寒,清晨之会。涕冻鼻中,霜成口外。充虚解战,汤饼为最。”
他追溯起“饼”这种吃食的由来,至少汉武时,本土的汤饼和异域的胡饼就出现了。
然而当时宿麦虽然推广,但常有人认为,麦秋种夏熟,受四时气足,有微毒,所以要用完整的小麦粒以水煮熟之后连汤带水一并食用,才能解毒。若是磨碎加工成饼来吃,就会导致中毒病狂,乃至死亡!
饼类能从胡人、贫民的吃食登堂入室,还是靠了汉宣帝,刘病已微末时爱食汤饼,传说但凡他去过的店肆,之后生意还会颇为火爆,被视为刘病已注定要做天子的德瑞证据。
但魏王在宫里让庖厨给众人当面展示的食物,比面片一般的汤饼更具美感。
这是被魏王称之为“面条”的食物,来自第五里的家厨如今变成了御厨,奋力在俎台上擀面,不断揉捏变形,又被他拉扯成细条状。
麦面是黄的,但在文人杜笃笔下,却变成了:“尘飞雪白,胶黏筋道,面弥离于指端,手萦回而交错。”
等到面擀好后,往鼎中一放,杜笃过去一瞧,却见面条在沸腾的水中滚动翻腾,遂写为:“于是火盛汤涌,猛气蒸作,弱如春绵,白如秋练”。
噪子也早就做好了,当雍人将其端上来时,杜笃甚至看到跟着魏王,坚持一个月没吃肉的少府宋弘,居然砸了一下嘴。
等到面熟之后,捞起盛在碗中,均匀放上一勺噪子,撒点葱花,再放些许椒兰、和盐漉豉调味。
杜笃也得了一碗,尝试着吸了几口后,眼前一亮,下一句要怎么写,他心里也有定数了。
“肉则羊膀豕胁,脂肤相半。”
“气勃郁以扬布,香飞散而远遍。”
“行人失涎于下风,童仆空嚼而斜眄!”
还有与蒸饼类似,却加了肉馅的“包子”,也是放在釜中水煮,但也有韭菜肉馅的“饺子”,简单的面,就这样被做出了许多花样来,至于做法不必赘言。
如果说初食尚有些许芥蒂,在硬着头皮尝试后,就很难对面条、包子、饺子生出恶感来。群臣与参与的吏民都饱腹而归,赞不绝口。
杜笃将今日所见所闻都用文艺的手法写入赋中,但最后却觉得缺了点什么。
对了,得升华!
“昔有燧人钻燧取火,以化腥臊,而民熟食。”
“伊尹出身庖厨,以鼎镬之术相商汤。”
“老子云,治大国如烹小鲜!”
杜笃将第五伦修水磨坊,发明新吃法与三位圣人相比拟,认为魏王不是为了自己享受,而是怜惜百姓食麦饭难以下咽,故作此物。
收笔后,杜笃将其命名为《尝麦赋》,旋即奉与魏王。
第五伦当面称赞了杜笃有急思捷才,又在事后对王隆道:“先前只觉得杜笃的文章,除了繁琐典故词句,内容空洞,乃是夫子晚年批评的‘辞人之赋丽以淫’。但今日此赋有长进,已经到了‘诗人之赋丽以则’,总算有些实在内容了。”
然而魏王又拍着饱餐后的肚子笑道:“但他还是说错了,余让人做这么多面食,就是为了享受啊。”
吃了一个月苜蓿就够他受的了,痛定思痛后,第五伦觉得,就算要在秋收前带头吃麦,咱也弄点面食,别来难咽的麦饭了。
可尽管已经磨得很细,但面质依然比后世粗糙许多,就像在嚼粗粮,与他想象中差距很大。
而平民百姓要想顿顿吃上今天这样的食物?那可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,第五伦估摸着,自己活着的时候,能将国家治理到让庶民逢年过节有闲暇和条件吃一顿饺子就不错了……
那第五伦不惜花费劳力,广修水磨坊,将公家麦子晒干脱壳后磨成面,图什么?
很简单,就三个字。
“制军粮!”
……
有一种面食,参与尝麦仪式的百官和吏民没机会吃到。
未央宫中,专门负责膳食的太官官署院子里,架起了大灶,上面架着大锅,身强力壮的兵卒抄着铁铲,在反复搅拌锅中的东西。
杜笃作为文官考试甲榜第一名,是少有被魏王留在身边而未曾下放实习的郎官,作为第二代御用文人。
夏至这天,他被颇为赏识自己的王隆安排了一项任务。
“今日大王邀约池阳人入宫,与百官一同尝麦,季雅可要好好写下来,最好能作篇赋,三日内交上来……”
杜笃文学最佳,知道这是自己的机会,立刻道:“下吏今日之内便能作出文章!”
“我就知道,季雅乃是快手,那便等着看你的佳作。”王隆称奇,也顾不得与他细细分说,便忙着主持典礼去了。
尝麦有两个仪式,其一是带着新鲜的麦子前往寝庙荐祭,然后与满朝公卿尝食新麦,和百姓分享这收获的喜悦。
寝庙的典礼不足道哉,新奇的是之后的食麦环节,以往一般是将新收的麦粒煮熟,然后用麦秸编制的小笊篱,在汤水中捞麦粒吃,味道可想而知。
但今日魏王在宫中弄了全面宴,尽是提前几天磨了的麦面发好,最终制出的食物种类繁多。
比如魏王让人制了“蒸饼”,在蒸笼上热气腾腾,一层叠一层,刷了豆沙,入口酥软,连年迈的王祖父第五霸也挺爱吃。
这些饼类给了杜笃灵感,抽空便提笔在纸上写下了开篇:
“逸周书《尝麦》有云,孟夏,王初祈祷于宗庙,乃尝麦于太祖。朝事之笾,煮麦为麷(fēng)。《内则》诸馔不设饼。然则虽云食麦而未有饼。饼之作也,其来近矣。”
“玄冬猛寒,清晨之会。涕冻鼻中,霜成口外。充虚解战,汤饼为最。”
他追溯起“饼”这种吃食的由来,至少汉武时,本土的汤饼和异域的胡饼就出现了。
然而当时宿麦虽然推广,但常有人认为,麦秋种夏熟,受四时气足,有微毒,所以要用完整的小麦粒以水煮熟之后连汤带水一并食用,才能解毒。若是磨碎加工成饼来吃,就会导致中毒病狂,乃至死亡!
饼类能从胡人、贫民的吃食登堂入室,还是靠了汉宣帝,刘病已微末时爱食汤饼,传说但凡他去过的店肆,之后生意还会颇为火爆,被视为刘病已注定要做天子的德瑞证据。
但魏王在宫里让庖厨给众人当面展示的食物,比面片一般的汤饼更具美感。
这是被魏王称之为“面条”的食物,来自第五里的家厨如今变成了御厨,奋力在俎台上擀面,不断揉捏变形,又被他拉扯成细条状。
麦面是黄的,但在文人杜笃笔下,却变成了:“尘飞雪白,胶黏筋道,面弥离于指端,手萦回而交错。”
等到面擀好后,往鼎中一放,杜笃过去一瞧,却见面条在沸腾的水中滚动翻腾,遂写为:“于是火盛汤涌,猛气蒸作,弱如春绵,白如秋练”。
噪子也早就做好了,当雍人将其端上来时,杜笃甚至看到跟着魏王,坚持一个月没吃肉的少府宋弘,居然砸了一下嘴。
等到面熟之后,捞起盛在碗中,均匀放上一勺噪子,撒点葱花,再放些许椒兰、和盐漉豉调味。
杜笃也得了一碗,尝试着吸了几口后,眼前一亮,下一句要怎么写,他心里也有定数了。
“肉则羊膀豕胁,脂肤相半。”
“气勃郁以扬布,香飞散而远遍。”
“行人失涎于下风,童仆空嚼而斜眄!”
还有与蒸饼类似,却加了肉馅的“包子”,也是放在釜中水煮,但也有韭菜肉馅的“饺子”,简单的面,就这样被做出了许多花样来,至于做法不必赘言。
如果说初食尚有些许芥蒂,在硬着头皮尝试后,就很难对面条、包子、饺子生出恶感来。群臣与参与的吏民都饱腹而归,赞不绝口。
杜笃将今日所见所闻都用文艺的手法写入赋中,但最后却觉得缺了点什么。
对了,得升华!
“昔有燧人钻燧取火,以化腥臊,而民熟食。”
“伊尹出身庖厨,以鼎镬之术相商汤。”
“老子云,治大国如烹小鲜!”
杜笃将第五伦修水磨坊,发明新吃法与三位圣人相比拟,认为魏王不是为了自己享受,而是怜惜百姓食麦饭难以下咽,故作此物。
收笔后,杜笃将其命名为《尝麦赋》,旋即奉与魏王。
第五伦当面称赞了杜笃有急思捷才,又在事后对王隆道:“先前只觉得杜笃的文章,除了繁琐典故词句,内容空洞,乃是夫子晚年批评的‘辞人之赋丽以淫’。但今日此赋有长进,已经到了‘诗人之赋丽以则’,总算有些实在内容了。”
然而魏王又拍着饱餐后的肚子笑道:“但他还是说错了,余让人做这么多面食,就是为了享受啊。”
吃了一个月苜蓿就够他受的了,痛定思痛后,第五伦觉得,就算要在秋收前带头吃麦,咱也弄点面食,别来难咽的麦饭了。
可尽管已经磨得很细,但面质依然比后世粗糙许多,就像在嚼粗粮,与他想象中差距很大。
而平民百姓要想顿顿吃上今天这样的食物?那可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,第五伦估摸着,自己活着的时候,能将国家治理到让庶民逢年过节有闲暇和条件吃一顿饺子就不错了……
那第五伦不惜花费劳力,广修水磨坊,将公家麦子晒干脱壳后磨成面,图什么?
很简单,就三个字。
“制军粮!”
……
有一种面食,参与尝麦仪式的百官和吏民没机会吃到。
未央宫中,专门负责膳食的太官官署院子里,架起了大灶,上面架着大锅,身强力壮的兵卒抄着铁铲,在反复搅拌锅中的东西。
杜笃作为文官考试甲榜第一名,是少有被魏王留在身边而未曾下放实习的郎官,作为第二代御用文人。
夏至这天,他被颇为赏识自己的王隆安排了一项任务。
“今日大王邀约池阳人入宫,与百官一同尝麦,季雅可要好好写下来,最好能作篇赋,三日内交上来……”
杜笃文学最佳,知道这是自己的机会,立刻道:“下吏今日之内便能作出文章!”
“我就知道,季雅乃是快手,那便等着看你的佳作。”王隆称奇,也顾不得与他细细分说,便忙着主持典礼去了。
尝麦有两个仪式,其一是带着新鲜的麦子前往寝庙荐祭,然后与满朝公卿尝食新麦,和百姓分享这收获的喜悦。
寝庙的典礼不足道哉,新奇的是之后的食麦环节,以往一般是将新收的麦粒煮熟,然后用麦秸编制的小笊篱,在汤水中捞麦粒吃,味道可想而知。
但今日魏王在宫中弄了全面宴,尽是提前几天磨了的麦面发好,最终制出的食物种类繁多。
比如魏王让人制了“蒸饼”,在蒸笼上热气腾腾,一层叠一层,刷了豆沙,入口酥软,连年迈的王祖父第五霸也挺爱吃。
这些饼类给了杜笃灵感,抽空便提笔在纸上写下了开篇:
“逸周书《尝麦》有云,孟夏,王初祈祷于宗庙,乃尝麦于太祖。朝事之笾,煮麦为麷(fēng)。《内则》诸馔不设饼。然则虽云食麦而未有饼。饼之作也,其来近矣。”
“玄冬猛寒,清晨之会。涕冻鼻中,霜成口外。充虚解战,汤饼为最。”
他追溯起“饼”这种吃食的由来,至少汉武时,本土的汤饼和异域的胡饼就出现了。
然而当时宿麦虽然推广,但常有人认为,麦秋种夏熟,受四时气足,有微毒,所以要用完整的小麦粒以水煮熟之后连汤带水一并食用,才能解毒。若是磨碎加工成饼来吃,就会导致中毒病狂,乃至死亡!
饼类能从胡人、贫民的吃食登堂入室,还是靠了汉宣帝,刘病已微末时爱食汤饼,传说但凡他去过的店肆,之后生意还会颇为火爆,被视为刘病已注定要做天子的德瑞证据。
但魏王在宫里让庖厨给众人当面展示的食物,比面片一般的汤饼更具美感。
这是被魏王称之为“面条”的食物,来自第五里的家厨如今变成了御厨,奋力在俎台上擀面,不断揉捏变形,又被他拉扯成细条状。
麦面是黄的,但在文人杜笃笔下,却变成了:“尘飞雪白,胶黏筋道,面弥离于指端,手萦回而交错。”
等到面擀好后,往鼎中一放,杜笃过去一瞧,却见面条在沸腾的水中滚动翻腾,遂写为:“于是火盛汤涌,猛气蒸作,弱如春绵,白如秋练”。
噪子也早就做好了,当雍人将其端上来时,杜笃甚至看到跟着魏王,坚持一个月没吃肉的少府宋弘,居然砸了一下嘴。
等到面熟之后,捞起盛在碗中,均匀放上一勺噪子,撒点葱花,再放些许椒兰、和盐漉豉调味。
杜笃也得了一碗,尝试着吸了几口后,眼前一亮,下一句要怎么写,他心里也有定数了。
“肉则羊膀豕胁,脂肤相半。”
“气勃郁以扬布,香飞散而远遍。”
“行人失涎于下风,童仆空嚼而斜眄!”
还有与蒸饼类似,却加了肉馅的“包子”,也是放在釜中水煮,但也有韭菜肉馅的“饺子”,简单的面,就这样被做出了许多花样来,至于做法不必赘言。
如果说初食尚有些许芥蒂,在硬着头皮尝试后,就很难对面条、包子、饺子生出恶感来。群臣与参与的吏民都饱腹而归,赞不绝口。
杜笃将今日所见所闻都用文艺的手法写入赋中,但最后却觉得缺了点什么。
对了,得升华!
“昔有燧人钻燧取火,以化腥臊,而民熟食。”
“伊尹出身庖厨,以鼎镬之术相商汤。”
“老子云,治大国如烹小鲜!”
杜笃将第五伦修水磨坊,发明新吃法与三位圣人相比拟,认为魏王不是为了自己享受,而是怜惜百姓食麦饭难以下咽,故作此物。
收笔后,杜笃将其命名为《尝麦赋》,旋即奉与魏王。
第五伦当面称赞了杜笃有急思捷才,又在事后对王隆道:“先前只觉得杜笃的文章,除了繁琐典故词句,内容空洞,乃是夫子晚年批评的‘辞人之赋丽以淫’。但今日此赋有长进,已经到了‘诗人之赋丽以则’,总算有些实在内容了。”
然而魏王又拍着饱餐后的肚子笑道:“但他还是说错了,余让人做这么多面食,就是为了享受啊。”
吃了一个月苜蓿就够他受的了,痛定思痛后,第五伦觉得,就算要在秋收前带头吃麦,咱也弄点面食,别来难咽的麦饭了。
可尽管已经磨得很细,但面质依然比后世粗糙许多,就像在嚼粗粮,与他想象中差距很大。
而平民百姓要想顿顿吃上今天这样的食物?那可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,第五伦估摸着,自己活着的时候,能将国家治理到让庶民逢年过节有闲暇和条件吃一顿饺子就不错了……
那第五伦不惜花费劳力,广修水磨坊,将公家麦子晒干脱壳后磨成面,图什么?
很简单,就三个字。
“制军粮!”
……
有一种面食,参与尝麦仪式的百官和吏民没机会吃到。
未央宫中,专门负责膳食的太官官署院子里,架起了大灶,上面架着大锅,身强力壮的兵卒抄着铁铲,在反复搅拌锅中的东西。
杜笃作为文官考试甲榜第一名,是少有被魏王留在身边而未曾下放实习的郎官,作为第二代御用文人。
夏至这天,他被颇为赏识自己的王隆安排了一项任务。
“今日大王邀约池阳人入宫,与百官一同尝麦,季雅可要好好写下来,最好能作篇赋,三日内交上来……”
杜笃文学最佳,知道这是自己的机会,立刻道:“下吏今日之内便能作出文章!”
“我就知道,季雅乃是快手,那便等着看你的佳作。”王隆称奇,也顾不得与他细细分说,便忙着主持典礼去了。
尝麦有两个仪式,其一是带着新鲜的麦子前往寝庙荐祭,然后与满朝公卿尝食新麦,和百姓分享这收获的喜悦。
寝庙的典礼不足道哉,新奇的是之后的食麦环节,以往一般是将新收的麦粒煮熟,然后用麦秸编制的小笊篱,在汤水中捞麦粒吃,味道可想而知。
但今日魏王在宫中弄了全面宴,尽是提前几天磨了的麦面发好,最终制出的食物种类繁多。
比如魏王让人制了“蒸饼”,在蒸笼上热气腾腾,一层叠一层,刷了豆沙,入口酥软,连年迈的王祖父第五霸也挺爱吃。
这些饼类给了杜笃灵感,抽空便提笔在纸上写下了开篇:
“逸周书《尝麦》有云,孟夏,王初祈祷于宗庙,乃尝麦于太祖。朝事之笾,煮麦为麷(fēng)。《内则》诸馔不设饼。然则虽云食麦而未有饼。饼之作也,其来近矣。”
“玄冬猛寒,清晨之会。涕冻鼻中,霜成口外。充虚解战,汤饼为最。”
他追溯起“饼”这种吃食的由来,至少汉武时,本土的汤饼和异域的胡饼就出现了。
然而当时宿麦虽然推广,但常有人认为,麦秋种夏熟,受四时气足,有微毒,所以要用完整的小麦粒以水煮熟之后连汤带水一并食用,才能解毒。若是磨碎加工成饼来吃,就会导致中毒病狂,乃至死亡!
饼类能从胡人、贫民的吃食登堂入室,还是靠了汉宣帝,刘病已微末时爱食汤饼,传说但凡他去过的店肆,之后生意还会颇为火爆,被视为刘病已注定要做天子的德瑞证据。
但魏王在宫里让庖厨给众人当面展示的食物,比面片一般的汤饼更具美感。
这是被魏王称之为“面条”的食物,来自第五里的家厨如今变成了御厨,奋力在俎台上擀面,不断揉捏变形,又被他拉扯成细条状。
麦面是黄的,但在文人杜笃笔下,却变成了:“尘飞雪白,胶黏筋道,面弥离于指端,手萦回而交错。”
等到面擀好后,往鼎中一放,杜笃过去一瞧,却见面条在沸腾的水中滚动翻腾,遂写为:“于是火盛汤涌,猛气蒸作,弱如春绵,白如秋练”。
噪子也早就做好了,当雍人将其端上来时,杜笃甚至看到跟着魏王,坚持一个月没吃肉的少府宋弘,居然砸了一下嘴。
等到面熟之后,捞起盛在碗中,均匀放上一勺噪子,撒点葱花,再放些许椒兰、和盐漉豉调味。
杜笃也得了一碗,尝试着吸了几口后,眼前一亮,下一句要怎么写,他心里也有定数了。
“肉则羊膀豕胁,脂肤相半。”
“气勃郁以扬布,香飞散而远遍。”
“行人失涎于下风,童仆空嚼而斜眄!”
还有与蒸饼类似,却加了肉馅的“包子”,也是放在釜中水煮,但也有韭菜肉馅的“饺子”,简单的面,就这样被做出了许多花样来,至于做法不必赘言。
如果说初食尚有些许芥蒂,在硬着头皮尝试后,就很难对面条、包子、饺子生出恶感来。群臣与参与的吏民都饱腹而归,赞不绝口。
杜笃将今日所见所闻都用文艺的手法写入赋中,但最后却觉得缺了点什么。
对了,得升华!
“昔有燧人钻燧取火,以化腥臊,而民熟食。”
“伊尹出身庖厨,以鼎镬之术相商汤。”
“老子云,治大国如烹小鲜!”
杜笃将第五伦修水磨坊,发明新吃法与三位圣人相比拟,认为魏王不是为了自己享受,而是怜惜百姓食麦饭难以下咽,故作此物。
收笔后,杜笃将其命名为《尝麦赋》,旋即奉与魏王。
第五伦当面称赞了杜笃有急思捷才,又在事后对王隆道:“先前只觉得杜笃的文章,除了繁琐典故词句,内容空洞,乃是夫子晚年批评的‘辞人之赋丽以淫’。但今日此赋有长进,已经到了‘诗人之赋丽以则’,总算有些实在内容了。”
然而魏王又拍着饱餐后的肚子笑道:“但他还是说错了,余让人做这么多面食,就是为了享受啊。”
吃了一个月苜蓿就够他受的了,痛定思痛后,第五伦觉得,就算要在秋收前带头吃麦,咱也弄点面食,别来难咽的麦饭了。
可尽管已经磨得很细,但面质依然比后世粗糙许多,就像在嚼粗粮,与他想象中差距很大。
而平民百姓要想顿顿吃上今天这样的食物?那可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,第五伦估摸着,自己活着的时候,能将国家治理到让庶民逢年过节有闲暇和条件吃一顿饺子就不错了……
那第五伦不惜花费劳力,广修水磨坊,将公家麦子晒干脱壳后磨成面,图什么?
很简单,就三个字。
“制军粮!”
……
有一种面食,参与尝麦仪式的百官和吏民没机会吃到。
未央宫中,专门负责膳食的太官官署院子里,架起了大灶,上面架着大锅,身强力壮的兵卒抄着铁铲,在反复搅拌锅中的东西。
杜笃作为文官考试甲榜第一名,是少有被魏王留在身边而未曾下放实习的郎官,作为第二代御用文人。
夏至这天,他被颇为赏识自己的王隆安排了一项任务。
“今日大王邀约池阳人入宫,与百官一同尝麦,季雅可要好好写下来,最好能作篇赋,三日内交上来……”
杜笃文学最佳,知道这是自己的机会,立刻道:“下吏今日之内便能作出文章!”
“我就知道,季雅乃是快手,那便等着看你的佳作。”王隆称奇,也顾不得与他细细分说,便忙着主持典礼去了。
尝麦有两个仪式,其一是带着新鲜的麦子前往寝庙荐祭,然后与满朝公卿尝食新麦,和百姓分享这收获的喜悦。
寝庙的典礼不足道哉,新奇的是之后的食麦环节,以往一般是将新收的麦粒煮熟,然后用麦秸编制的小笊篱,在汤水中捞麦粒吃,味道可想而知。
但今日魏王在宫中弄了全面宴,尽是提前几天磨了的麦面发好,最终制出的食物种类繁多。
比如魏王让人制了“蒸饼”,在蒸笼上热气腾腾,一层叠一层,刷了豆沙,入口酥软,连年迈的王祖父第五霸也挺爱吃。
这些饼类给了杜笃灵感,抽空便提笔在纸上写下了开篇:
“逸周书《尝麦》有云,孟夏,王初祈祷于宗庙,乃尝麦于太祖。朝事之笾,煮麦为麷(fēng)。《内则》诸馔不设饼。然则虽云食麦而未有饼。饼之作也,其来近矣。”
“玄冬猛寒,清晨之会。涕冻鼻中,霜成口外。充虚解战,汤饼为最。”
他追溯起“饼”这种吃食的由来,至少汉武时,本土的汤饼和异域的胡饼就出现了。
然而当时宿麦虽然推广,但常有人认为,麦秋种夏熟,受四时气足,有微毒,所以要用完整的小麦粒以水煮熟之后连汤带水一并食用,才能解毒。若是磨碎加工成饼来吃,就会导致中毒病狂,乃至死亡!
饼类能从胡人、贫民的吃食登堂入室,还是靠了汉宣帝,刘病已微末时爱食汤饼,传说但凡他去过的店肆,之后生意还会颇为火爆,被视为刘病已注定要做天子的德瑞证据。
但魏王在宫里让庖厨给众人当面展示的食物,比面片一般的汤饼更具美感。
这是被魏王称之为“面条”的食物,来自第五里的家厨如今变成了御厨,奋力在俎台上擀面,不断揉捏变形,又被他拉扯成细条状。
麦面是黄的,但在文人杜笃笔下,却变成了:“尘飞雪白,胶黏筋道,面弥离于指端,手萦回而交错。”
等到面擀好后,往鼎中一放,杜笃过去一瞧,却见面条在沸腾的水中滚动翻腾,遂写为:“于是火盛汤涌,猛气蒸作,弱如春绵,白如秋练”。
噪子也早就做好了,当雍人将其端上来时,杜笃甚至看到跟着魏王,坚持一个月没吃肉的少府宋弘,居然砸了一下嘴。
等到面熟之后,捞起盛在碗中,均匀放上一勺噪子,撒点葱花,再放些许椒兰、和盐漉豉调味。
杜笃也得了一碗,尝试着吸了几口后,眼前一亮,下一句要怎么写,他心里也有定数了。
“肉则羊膀豕胁,脂肤相半。”
“气勃郁以扬布,香飞散而远遍。”
“行人失涎于下风,童仆空嚼而斜眄!”
还有与蒸饼类似,却加了肉馅的“包子”,也是放在釜中水煮,但也有韭菜肉馅的“饺子”,简单的面,就这样被做出了许多花样来,至于做法不必赘言。
如果说初食尚有些许芥蒂,在硬着头皮尝试后,就很难对面条、包子、饺子生出恶感来。群臣与参与的吏民都饱腹而归,赞不绝口。
杜笃将今日所见所闻都用文艺的手法写入赋中,但最后却觉得缺了点什么。
对了,得升华!
“昔有燧人钻燧取火,以化腥臊,而民熟食。”
“伊尹出身庖厨,以鼎镬之术相商汤。”
“老子云,治大国如烹小鲜!”
杜笃将第五伦修水磨坊,发明新吃法与三位圣人相比拟,认为魏王不是为了自己享受,而是怜惜百姓食麦饭难以下咽,故作此物。
收笔后,杜笃将其命名为《尝麦赋》,旋即奉与魏王。
第五伦当面称赞了杜笃有急思捷才,又在事后对王隆道:“先前只觉得杜笃的文章,除了繁琐典故词句,内容空洞,乃是夫子晚年批评的‘辞人之赋丽以淫’。但今日此赋有长进,已经到了‘诗人之赋丽以则’,总算有些实在内容了。”
然而魏王又拍着饱餐后的肚子笑道:“但他还是说错了,余让人做这么多面食,就是为了享受啊。”
吃了一个月苜蓿就够他受的了,痛定思痛后,第五伦觉得,就算要在秋收前带头吃麦,咱也弄点面食,别来难咽的麦饭了。
可尽管已经磨得很细,但面质依然比后世粗糙许多,就像在嚼粗粮,与他想象中差距很大。
而平民百姓要想顿顿吃上今天这样的食物?那可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,第五伦估摸着,自己活着的时候,能将国家治理到让庶民逢年过节有闲暇和条件吃一顿饺子就不错了……
那第五伦不惜花费劳力,广修水磨坊,将公家麦子晒干脱壳后磨成面,图什么?
很简单,就三个字。
“制军粮!”
……
有一种面食,参与尝麦仪式的百官和吏民没机会吃到。
未央宫中,专门负责膳食的太官官署院子里,架起了大灶,上面架着大锅,身强力壮的兵卒抄着铁铲,在反复搅拌锅中的东西。
杜笃作为文官考试甲榜第一名,是少有被魏王留在身边而未曾下放实习的郎官,作为第二代御用文人。
夏至这天,他被颇为赏识自己的王隆安排了一项任务。
“今日大王邀约池阳人入宫,与百官一同尝麦,季雅可要好好写下来,最好能作篇赋,三日内交上来……”
杜笃文学最佳,知道这是自己的机会,立刻道:“下吏今日之内便能作出文章!”
“我就知道,季雅乃是快手,那便等着看你的佳作。”王隆称奇,也顾不得与他细细分说,便忙着主持典礼去了。
尝麦有两个仪式,其一是带着新鲜的麦子前往寝庙荐祭,然后与满朝公卿尝食新麦,和百姓分享这收获的喜悦。
寝庙的典礼不足道哉,新奇的是之后的食麦环节,以往一般是将新收的麦粒煮熟,然后用麦秸编制的小笊篱,在汤水中捞麦粒吃,味道可想而知。
但今日魏王在宫中弄了全面宴,尽是提前几天磨了的麦面发好,最终制出的食物种类繁多。
比如魏王让人制了“蒸饼”,在蒸笼上热气腾腾,一层叠一层,刷了豆沙,入口酥软,连年迈的王祖父第五霸也挺爱吃。
这些饼类给了杜笃灵感,抽空便提笔在纸上写下了开篇:
“逸周书《尝麦》有云,孟夏,王初祈祷于宗庙,乃尝麦于太祖。朝事之笾,煮麦为麷(fēng)。《内则》诸馔不设饼。然则虽云食麦而未有饼。饼之作也,其来近矣。”
“玄冬猛寒,清晨之会。涕冻鼻中,霜成口外。充虚解战,汤饼为最。”
他追溯起“饼”这种吃食的由来,至少汉武时,本土的汤饼和异域的胡饼就出现了。
然而当时宿麦虽然推广,但常有人认为,麦秋种夏熟,受四时气足,有微毒,所以要用完整的小麦粒以水煮熟之后连汤带水一并食用,才能解毒。若是磨碎加工成饼来吃,就会导致中毒病狂,乃至死亡!
饼类能从胡人、贫民的吃食登堂入室,还是靠了汉宣帝,刘病已微末时爱食汤饼,传说但凡他去过的店肆,之后生意还会颇为火爆,被视为刘病已注定要做天子的德瑞证据。
但魏王在宫里让庖厨给众人当面展示的食物,比面片一般的汤饼更具美感。
这是被魏王称之为“面条”的食物,来自第五里的家厨如今变成了御厨,奋力在俎台上擀面,不断揉捏变形,又被他拉扯成细条状。
麦面是黄的,但在文人杜笃笔下,却变成了:“尘飞雪白,胶黏筋道,面弥离于指端,手萦回而交错。”
等到面擀好后,往鼎中一放,杜笃过去一瞧,却见面条在沸腾的水中滚动翻腾,遂写为:“于是火盛汤涌,猛气蒸作,弱如春绵,白如秋练”。
噪子也早就做好了,当雍人将其端上来时,杜笃甚至看到跟着魏王,坚持一个月没吃肉的少府宋弘,居然砸了一下嘴。
等到面熟之后,捞起盛在碗中,均匀放上一勺噪子,撒点葱花,再放些许椒兰、和盐漉豉调味。
杜笃也得了一碗,尝试着吸了几口后,眼前一亮,下一句要怎么写,他心里也有定数了。
“肉则羊膀豕胁,脂肤相半。”
“气勃郁以扬布,香飞散而远遍。”
“行人失涎于下风,童仆空嚼而斜眄!”
还有与蒸饼类似,却加了肉馅的“包子”,也是放在釜中水煮,但也有韭菜肉馅的“饺子”,简单的面,就这样被做出了许多花样来,至于做法不必赘言。
如果说初食尚有些许芥蒂,在硬着头皮尝试后,就很难对面条、包子、饺子生出恶感来。群臣与参与的吏民都饱腹而归,赞不绝口。
杜笃将今日所见所闻都用文艺的手法写入赋中,但最后却觉得缺了点什么。
对了,得升华!
“昔有燧人钻燧取火,以化腥臊,而民熟食。”
“伊尹出身庖厨,以鼎镬之术相商汤。”
“老子云,治大国如烹小鲜!”
杜笃将第五伦修水磨坊,发明新吃法与三位圣人相比拟,认为魏王不是为了自己享受,而是怜惜百姓食麦饭难以下咽,故作此物。
收笔后,杜笃将其命名为《尝麦赋》,旋即奉与魏王。
第五伦当面称赞了杜笃有急思捷才,又在事后对王隆道:“先前只觉得杜笃的文章,除了繁琐典故词句,内容空洞,乃是夫子晚年批评的‘辞人之赋丽以淫’。但今日此赋有长进,已经到了‘诗人之赋丽以则’,总算有些实在内容了。”
然而魏王又拍着饱餐后的肚子笑道:“但他还是说错了,余让人做这么多面食,就是为了享受啊。”
吃了一个月苜蓿就够他受的了,痛定思痛后,第五伦觉得,就算要在秋收前带头吃麦,咱也弄点面食,别来难咽的麦饭了。
可尽管已经磨得很细,但面质依然比后世粗糙许多,就像在嚼粗粮,与他想象中差距很大。
而平民百姓要想顿顿吃上今天这样的食物?那可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,第五伦估摸着,自己活着的时候,能将国家治理到让庶民逢年过节有闲暇和条件吃一顿饺子就不错了……
那第五伦不惜花费劳力,广修水磨坊,将公家麦子晒干脱壳后磨成面,图什么?
很简单,就三个字。
“制军粮!”
……
有一种面食,参与尝麦仪式的百官和吏民没机会吃到。
未央宫中,专门负责膳食的太官官署院子里,架起了大灶,上面架着大锅,身强力壮的兵卒抄着铁铲,在反复搅拌锅中的东西。
杜笃作为文官考试甲榜第一名,是少有被魏王留在身边而未曾下放实习的郎官,作为第二代御用文人。
夏至这天,他被颇为赏识自己的王隆安排了一项任务。
“今日大王邀约池阳人入宫,与百官一同尝麦,季雅可要好好写下来,最好能作篇赋,三日内交上来……”
杜笃文学最佳,知道这是自己的机会,立刻道:“下吏今日之内便能作出文章!”
“我就知道,季雅乃是快手,那便等着看你的佳作。”王隆称奇,也顾不得与他细细分说,便忙着主持典礼去了。
尝麦有两个仪式,其一是带着新鲜的麦子前往寝庙荐祭,然后与满朝公卿尝食新麦,和百姓分享这收获的喜悦。
寝庙的典礼不足道哉,新奇的是之后的食麦环节,以往一般是将新收的麦粒煮熟,然后用麦秸编制的小笊篱,在汤水中捞麦粒吃,味道可想而知。
但今日魏王在宫中弄了全面宴,尽是提前几天磨了的麦面发好,最终制出的食物种类繁多。
比如魏王让人制了“蒸饼”,在蒸笼上热气腾腾,一层叠一层,刷了豆沙,入口酥软,连年迈的王祖父第五霸也挺爱吃。
这些饼类给了杜笃灵感,抽空便提笔在纸上写下了开篇:
“逸周书《尝麦》有云,孟夏,王初祈祷于宗庙,乃尝麦于太祖。朝事之笾,煮麦为麷(fēng)。《内则》诸馔不设饼。然则虽云食麦而未有饼。饼之作也,其来近矣。”
“玄冬猛寒,清晨之会。涕冻鼻中,霜成口外。充虚解战,汤饼为最。”
他追溯起“饼”这种吃食的由来,至少汉武时,本土的汤饼和异域的胡饼就出现了。
然而当时宿麦虽然推广,但常有人认为,麦秋种夏熟,受四时气足,有微毒,所以要用完整的小麦粒以水煮熟之后连汤带水一并食用,才能解毒。若是磨碎加工成饼来吃,就会导致中毒病狂,乃至死亡!
饼类能从胡人、贫民的吃食登堂入室,还是靠了汉宣帝,刘病已微末时爱食汤饼,传说但凡他去过的店肆,之后生意还会颇为火爆,被视为刘病已注定要做天子的德瑞证据。
但魏王在宫里让庖厨给众人当面展示的食物,比面片一般的汤饼更具美感。
这是被魏王称之为“面条”的食物,来自第五里的家厨如今变成了御厨,奋力在俎台上擀面,不断揉捏变形,又被他拉扯成细条状。
麦面是黄的,但在文人杜笃笔下,却变成了:“尘飞雪白,胶黏筋道,面弥离于指端,手萦回而交错。”
等到面擀好后,往鼎中一放,杜笃过去一瞧,却见面条在沸腾的水中滚动翻腾,遂写为:“于是火盛汤涌,猛气蒸作,弱如春绵,白如秋练”。
噪子也早就做好了,当雍人将其端上来时,杜笃甚至看到跟着魏王,坚持一个月没吃肉的少府宋弘,居然砸了一下嘴。
等到面熟之后,捞起盛在碗中,均匀放上一勺噪子,撒点葱花,再放些许椒兰、和盐漉豉调味。
杜笃也得了一碗,尝试着吸了几口后,眼前一亮,下一句要怎么写,他心里也有定数了。
“肉则羊膀豕胁,脂肤相半。”
“气勃郁以扬布,香飞散而远遍。”
“行人失涎于下风,童仆空嚼而斜眄!”
还有与蒸饼类似,却加了肉馅的“包子”,也是放在釜中水煮,但也有韭菜肉馅的“饺子”,简单的面,就这样被做出了许多花样来,至于做法不必赘言。
如果说初食尚有些许芥蒂,在硬着头皮尝试后,就很难对面条、包子、饺子生出恶感来。群臣与参与的吏民都饱腹而归,赞不绝口。
杜笃将今日所见所闻都用文艺的手法写入赋中,但最后却觉得缺了点什么。
对了,得升华!
“昔有燧人钻燧取火,以化腥臊,而民熟食。”
“伊尹出身庖厨,以鼎镬之术相商汤。”
“老子云,治大国如烹小鲜!”
杜笃将第五伦修水磨坊,发明新吃法与三位圣人相比拟,认为魏王不是为了自己享受,而是怜惜百姓食麦饭难以下咽,故作此物。
收笔后,杜笃将其命名为《尝麦赋》,旋即奉与魏王。
第五伦当面称赞了杜笃有急思捷才,又在事后对王隆道:“先前只觉得杜笃的文章,除了繁琐典故词句,内容空洞,乃是夫子晚年批评的‘辞人之赋丽以淫’。但今日此赋有长进,已经到了‘诗人之赋丽以则’,总算有些实在内容了。”
然而魏王又拍着饱餐后的肚子笑道:“但他还是说错了,余让人做这么多面食,就是为了享受啊。”
吃了一个月苜蓿就够他受的了,痛定思痛后,第五伦觉得,就算要在秋收前带头吃麦,咱也弄点面食,别来难咽的麦饭了。
可尽管已经磨得很细,但面质依然比后世粗糙许多,就像在嚼粗粮,与他想象中差距很大。
而平民百姓要想顿顿吃上今天这样的食物?那可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,第五伦估摸着,自己活着的时候,能将国家治理到让庶民逢年过节有闲暇和条件吃一顿饺子就不错了……
那第五伦不惜花费劳力,广修水磨坊,将公家麦子晒干脱壳后磨成面,图什么?
很简单,就三个字。
“制军粮!”
……
有一种面食,参与尝麦仪式的百官和吏民没机会吃到。
未央宫中,专门负责膳食的太官官署院子里,架起了大灶,上面架着大锅,身强力壮的兵卒抄着铁铲,在反复搅拌锅中的东西。
测试广告2
html|sitemap|shenma-sitemap|shenma-sitemap-new|sitemap50000|map|map50000
0.0046s 2.4902MB